zhongguoxiaokang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 1
  2. 2
  3. 3
  4. 4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刘振伟:认真贯彻实施农村集体经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金句:不断开创经济 ...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头条

让AI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更多动能

时间:2025-05-26 9694人阅读 0评论
来源:光明日报

1.jpg

   如今,在各地田间地头,植保无人机凌空起舞、无人拖拉机破土前行、水肥一体精准施肥、北斗导航精准播种、智能机器人全天候巡检……科技感十足的农耕图景随处可见。这场以“智能”为引擎的变革,正重塑农业这一最古老、最基础的产业。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经验种植,存在生产效率不高、资源利用粗放等问题。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演进,农业正逐步迈入以数据驱动、模型决策为核心特征的新阶段。通过多源感知终端(如土壤传感器、气象站、高清摄像头、无人机等)实时采集环境与作物数据,借助农业大模型和智能算法,可以精准分析作物长势、水肥需求、病虫害风险及极端气象灾害,实现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智能无人机、自动驾驶农机、农用机器人、可穿戴智能眼镜等前沿设备,正逐步成为新型农业经营者的“新农具”,加速推动农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先进技术如何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融入普通农户的日常生活?如何让AI农业不仅“看得见”,更能“用得上”“用得好”?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创新“种得好”的AI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当前AI农业应用多集中于单点技术突破,然而农作物种植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学、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要真正实现“种得好”,须构建“数据感知—AI分析—智能决策”的闭环系统,推动AI与农业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形成“大模型+小模型”协同机制:面向不同作物构建作物生长大模型,并配套开发涵盖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控、表型分析等领域的专用小模型,共同构建适应性强、实用性高的智能种植整体解决方案。

  打造“用得起”的普惠型AI农业工具。目前市面上的AI农技系统多服务于大农场、大型企业,对小农户和家庭农场而言价格门槛较高,难以普及。要推动AI农业走向广泛应用,须加快模块化、标准化、低成本AI工具的研发,推出“开箱即用、拎包上岗”的轻量级解决方案。比如,可以在一台数字农技服务车上集成土壤检测仪、作物表型无人机、田间气象传感器、荧光作物检测仪等设备,实现一车服务50至100个农场,大幅摊薄单一农场的智能化改造成本,降低边际投入,提升普惠性。

  建设“服务得好”的数字农业服务队伍。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人。农资经销商、农机服务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最具成为AI技术“第一接触点”的潜力。通过培训提升其素养能力,支持其向AI农业服务商转型,构建陪伴式、护航式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结合“AI模型+人类专家”的双轮驱动机制,为农户提供包括远程诊断、种植建议、操作指引、风险预警在内的全流程服务,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双提升。

  建设“找得到”的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完善智慧农服体系,可考虑建立统一、高效的农业数字服务平台,打通种子、农资、农机、农技、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数字化链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协同。基于空天地一体感知数据和AI模型计算结果,主动识别农户需求,向其推送个性化、精准化的农业服务,做到“找得到人、拿得到方案、看得懂操作”,真正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农户心里。

  人工智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扎根田野,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社会与产业价值。未来,“人工智能+农业”从实验室走向田野,将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多动能。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0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