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 1
  2. 2
  3. 3
  4. 4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金句:不断开创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头条

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时间:2025-03-24 9901人阅读 0评论
来源:金台资讯

1.jpg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是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重要根基。带领几亿农民走向现代化,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农情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正在由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新阶段。如何整体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战略意义和影响同样前所未有。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现代化建设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上统筹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如何坚持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性、历史性的方方面面。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树牢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观,首先是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守住耕地底线红线,防止占用耕地搞非农化、非粮化经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同时,农业不代表着初级产业,农业也可以高级化。不断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以科技赋能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础上,促进农业与科技融合发展,注重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养,让现代化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坚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现代化建设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当前,如何把农业大国建成农业强国,重点和难点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后,迎来了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机遇期。首先,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持续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发挥好各地乡村特色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做大做强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持续加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进一步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群长效帮扶机制。此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落实好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先富带后富,多措并举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坚持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布局现代化建设战略

  要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相对国外倡导的城市化,我国提出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如果城镇化路子走偏了,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则可能积重难返,带来巨大风险。数据显示,近3亿农民工以“候鸟式迁徙”模式来往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解决好这部分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必须依靠大中城市联动小城镇的带动作用,突破户籍、土地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等政策限制,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以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不断探索破解城乡发展差距难题。此前,在统筹规划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过程中,更多关注点在城市以及城市间的协同发展上,而对于城市带动农村的城乡协同关注不够。要重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循环流动,促进城乡发展深度融合的前提下,将乡村振兴纳入区域统筹、城乡一体融合发展重大战略之中,充分考虑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农村的发展定位、功能布局,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全社会生产要素的优化、流动和配置,而垄断、非正当竞争、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因此,无论是乡村建设还是乡村全面振兴,都必须纳入城乡协同发展建设体系之中,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不断促进城乡融合,实现不同区域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共同发展。要充分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定位,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基础上,促进并实现各类要素、人才在城乡间的双向流动,从而构建协调健康共赢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坚持用好示范引领经验,探索现代化建设实践

  “千万工程”是浙江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强调了规划先行、项目带动、资源整合、示范引领等关键要素,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整体提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新时代,我们要继续积极借鉴并创新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一是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在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时,应注重科学布局和长远规划,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有序推进。二是项目带动,重点突破。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如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等,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提升。同时,要注重项目的选择和落地,确保项目能够真正惠及农民。三是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资源整合,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合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推动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四是示范引领,典型带动。选择一批条件较好、基础较实的乡村作为示范点,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式,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通过示范点的成功实践,带动更多地区和群众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示范引领经验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例如,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注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同时,加强培训引导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现代化治理效能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一环。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因此,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首先,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组织生活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水平。基层党组织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

  进一步推广“枫桥经验”,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借鉴“枫桥经验”中的情理处理、举例处理、扶正处理、间接处理、果断处理等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矛盾及时就地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展群众利益表达新渠道。建立和完善乡村调解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发挥其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的重要作用。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营造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等,建立信息化平台,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提升农村基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0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