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 1
  2. 2
  3. 3
  4. 4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头条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确保粮食稳产丰产为目标,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有何深意

时间:2025-02-26 9882人阅读 0评论
来源:华夏时报

1.jpg

  重农强农信号再次释放!

  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下称“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抓到底的坚定决心,向全党全社会再次发出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为广大农民群众送上了政策春风和民生关怀。

  2月24日,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并未明确要求年度粮食总产量目标,而是提出了“确保粮食稳产丰产”的具体要求。

  “这是基于已有成就与目标衔接。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迈上1.4万亿斤台阶,从规划角度看,2025年无需更新具体目标。同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2025年重点是稳住1.4万亿斤的基础,为后续提升打基础。不再单纯强调具体产量数字,更突出‘稳产丰产’,意味着不仅关注粮食数量,还重视质量、生产稳定性和综合保障能力。要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提升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加强生产全链条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冰川表示。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过去一年,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大豆产量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米袋子”更满了,“菜篮子”更丰富了,各类农产品供给充裕。

  韩文秀表示,我国粮食总体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历史经验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往往抓上去很费劲,掉下来比较容易,决不能因为工作松劲懈怠,造成生产大起大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连续4年,“1.3万亿斤”的产粮目标都直接进入了文件,但是今年的文件首次没有明确提出具体产粮目标。

  “这一转变蕴含深意。一方面,当前粮食生产面临众多复杂且不确定的因素,如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增多,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周期与收成;农资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增加生产成本与生产决策难度。在这种背景下,设定具体目标可能因不可控因素难以达成,导致基层执行压力过大;另一方面,“稳产丰产”的要求更具弹性与前瞻性,引导各地将工作重点从单纯追求产量数字,转移到提升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以及综合生产能力上。这意味着更加注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壤改良、生态保护等基础性工作,为粮食生产筑牢根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硕士生企业导师支培元表示。

  在此情况下,将采取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节粮减损等措施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针对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韩文秀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科技,要害是种子。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不少,科研人员也很多,创新成果也在不断涌现,但是创新协同还不够,研发方面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等。同时,要推动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生根,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摆脱靠天吃饭、实现旱涝保收,关键要靠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粮食产能和生产保供的稳定性。

  事实上,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首次提出。

  胡冰川指出,“农业新质生产力”本质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生产要素的高阶跃迁,通过体系性变革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双重突破,这不仅是技术路径的优化,更是农业生产范式从“规模化”向“智能集约化”的战略转型。它不仅是技术的创新应用,还包括体制机制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转型升级等多方面内容,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更高质量和效率的农业生产力形态。

  “这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动力,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可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和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有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一要求的提出,将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介绍。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0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