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
汪洋:法治护航粮食安全 ...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 ...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2023年8月3 ...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 ...
习近平总书记谈“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 ...
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为什么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时间:2023-06-12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农民日报

2.jpg

  为什么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每次都深刻阐释、系统部署国家粮食安全;十几年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仅如此,每年去地方考察,都要走进粮田看一看,问问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的情况,与农民一起算算收入账。每每这时候,总书记都由衷地感叹:“今年的馍能吃上了”“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豆子长得很好”……这是“农民出身”的大国领袖对三农的天然感情,是14亿人口的当家人对粮食的“时时放心不下”,更是领航复兴巨轮的船长对伟大航程的坚定底气。

  大国的事,千头万绪,但吃饭问题始终是“天字第一号”的问题。14亿人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巨量的粮、油、菜、肉。总书记指出,“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是生存问题、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所有的梦想或烦恼都是吃饱饭以后的问题,在吃饱饭以前,吃饱饭是唯一的梦想和烦恼。

  正是因为粮食的极端重要性,粮食往往成为“一剑封喉”的利器,成为地缘博弈的终极武器。远的有春秋时“齐纨鲁缟”的故事,齐桓公高价收购丝绸诱使鲁国放弃粮食生产,从而用粮食战一举击败了鲁国;冷战时期,西方奉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2022年全球粮价飙升,30多个国家限制粮食出口,部分国家因此发生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约2.58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有国家因粮食和农业问题破产,有粮食大国政治家因失去粮食自主权而当众落泪。粮食日益工具化、武器化、金融化、能源化,粮食安全也深度与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连动、交织、捆绑。俄乌冲突以来的国际地缘斗争,使这一切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一旦危急关头,有钱买不了、也买不到,即使买到了,也运不出、运不到。正如总书记所言,“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家的视野谋划粮食问题,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端牢中国饭碗指明了方向。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粮食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靠自己养活了自己,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这是不是说,连年都丰收,粮食问题已经过关了?我们现在主食吃的少了,抓粮食是不是可以松一松了?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属性决定了,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任何放松。在当下,更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从百年变局上看,当今世界,充满了种种“不确定性”,地缘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金融风险交织缠绕、相互叠加,各种“灰犀牛”“黑天鹅”频发重发。但变局中有危也有机,如何在变局中开新局?我们要用粮食安全“压舱石”的确定性,应对国际博弈“惊涛骇浪”的不确定性;用“手中有粮”的确定性,应对极端天气频发的不确定性;用“粮丰农稳”的确定性,应对种种社会风险、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世界,彰显中国坚如磐石的确定性,我们必须将粮食安全的系数打得更高一些,不仅确保产量安全和产能安全,更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备预不虞。

  从现代化全局看,要用高质量的粮食安全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升级。《中国统计年鉴2022》显示,2021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原粮144.6公斤,而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83公斤,看似绰绰有余,但这样简单算账,就忽视了粮食消费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当前的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人口出现减少,确实抑制了居民口粮消费增加,但肉蛋奶消费仍呈刚性增长,“一斤肉五斤粮”,而且,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从长期来看,城乡居民对动物蛋白的需求远未到达巅峰,有的主粮作物未来还可能出现产需缺口,中国式现代化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而吃饱吃好吃健康则是最大的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生产出更多品牌响、效益高的产品,实现高质量的粮食安全。

  不可否认,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大国小农的国家,粮食问题有着特殊复杂性。我们没有一些国家大机械大农场的先天优势,又不像一些人口小国可以靠国际市场解决吃饭问题,在国际上还面临复杂的地缘和意识形态斗争,在国内还面临农业生产要素流出、生产空间和资源要素错配、工业化城镇化挤占农业用地等现实挑战。可以说,每一年看似理所当然的丰收,都是靠“锱铢必较”、毫厘必争,拼尽全力才夺回来的。但这条路再难也要走下去,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历史和现实都反复告诫我们,这是必答题,不是选择题。

  为此,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真正把粮食的好政策贯彻落实好。粮食要安全,农民要挣钱。应统筹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关系,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集成各种优惠政策和支持保护措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千方百计增加主产区抓粮和农民种粮的获得感,调动种粮抓粮的积极性。还要确保政策执行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把握好工作的力度和节奏,避免“一刀切”“翻烧饼”,切实稳定政策预期和市场预期。

  谁来养活中国?我们用行动有力回答了这个问题。站在现代化新征程上,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对粮食安全的清醒认识,守牢“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底线,真正让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