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李强在新疆调研时强调:彰显特色优势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时间:2021-08-19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新华网

  “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

  “在粮食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

  “如果口粮依赖进口,我们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

  ……

  2020年9月2日,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上花村的农民在收获水稻。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一次次考察,他常常揭开贫困户家的锅盖,了解老乡吃什么;一次次调研,他深入田间地头,看庄稼长势、听农民心声;对于浪费粮食的问题,他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百姓吃饭大于天

  一把麦子一碗米,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有着特殊的重量。

  50多年前,在陕西梁家河插队时,他亲眼目睹过民生之艰。当地老百姓常说:“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春耕时,家家户户把仅有的粮食留给种地的壮劳力,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

  “我当了六七年农民,那个时候我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当年艰苦的知青岁月。

  2020年10月21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邳庄镇,收割机在收获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老百姓当时给了他三个答案:第一个目标,不再去要饭,能吃饱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个目标,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纯粮食;第三个目标,当时是高不可攀——“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几十年来,乡亲们能“经常吃上肉”的质朴心愿,习近平一直惦念在心。

  在梁家河,为增加农田面积,寒冬农闲时节,他带领乡亲们修筑淤地坝,每次都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

  在福建省福州市任市委书记时,他得知平潭渔业资源枯竭,渔民吃饭困难,马上召集民政等有关部门,拨了60多万斤粮食,坚决不让老百姓饿肚子……

  一个小小的玉米团子,看似并不起眼。

  在陕北插队时,习近平看到老百姓吃的是更差的糠团子,就用他的玉米团子和老乡换,这让一起劳动的老乡非常感动。后来,当发现老乡并没吃玉米团子,而把“真粮食”留给壮劳力和孩子,他心里触动非常大。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河北省正定县曾是有名的“高产穷县”,每年粮食征购任务高达7000多万斤。有些地方交了征购,农民就没了口粮,只好到其他县买高价粮。

  习近平到正定任职以后,下定决心要让人民喘一口气——老百姓都吃不饱了,还不敢实事求是?于是他就和县委副书记吕玉兰商量,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信。经过反映和调查,国家征购减少了2800万斤,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我们正定宁可不要‘全国高产县’这个桂冠,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话语平和,却掷地有声。

  对粮食不能犯健忘症

  这是2020年7月23日拍摄的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2020年7月22日下午,松辽平原腹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玉米地一望无边、绿浪滚滚。

  这次来吉林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第一站就走进丰饶的黑土地,调研一件头等大事——粮食生产。

  “前年在黑龙江建三江看了水稻,这次我来看看玉米。”玉米地头,习近平谈及此行初衷,“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关键就看秋粮了。今年灾害不少,我很关心东北这里的农作物长势。”

  这是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拍摄的玉米(2020年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看着眼前的玉米长势,听了情况汇报,习近平强调:“粮食是基础啊!要加强病虫害防治,争取秋粮有好收成,为全年粮食丰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粮食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对于特殊之年的粮食生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特殊举措重农抓粮。2月23日,他在就有序复工复产提出要求时,对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作出部署。

  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生产的重要指示,抓早抓实各项举措,大国粮仓迎来了历史性的“十七连丰”。

  粮食问题是不是可以无忧了?

  “总体看,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他进一步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着力走质量兴农之路。从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的一些细节可见一斑:

  2015年6月6日,一辆联合收割机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王岗村的麦田里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2021年2月23日,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一片高标准农田里,自走式喷灌机在为小麦浇水。新华社记者 许雅楠 摄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看麦穗灌浆,问农田建设。看到清一色的小麦长势喜人,他说:“我们都是种庄稼出身,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你们一样欣慰。用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这是北大荒集团在安徽小岗村建立的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2018年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2016年4月,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习近平总书记沿田埂步入麦田察看小麦长势,向种粮大户和农业技术人员了解高产示范田种植管理要诀。

  这是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稻田(2018年9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顾景坤 摄)

  2018年9月,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的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双手捧着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供春耕使用的农机在黑龙江省龙江县秋美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院内整齐排列(2020年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20年7月,在吉林省梨树县,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

  “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几十年来,习近平一直在思考和实践。他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我们小时候都接受了这方面的严格家教,不要说剩饭,就是一粒米家长也不让浪费。”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说的,几十年来也是这样做的——

  在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机关食堂和大家一样排队打饭,有时来晚了就没菜了,一样两个馒头一块卤豆腐。而当他下乡吃饭时,一定要在乡镇食堂,粮票、饭费一定要如数交纳。公务接待则是以缸炉烧饼、猪头肉为主打的便餐,或者干脆就是饭菜合一的一盘饺子。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同样节俭务实。福州举办首届工艺美术节时,各地客商蜂拥而至。他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用福州本地的风味小吃接待客人。客人们吃得很高兴,也借此机会推广了风味小吃。后来福州市甚至省里的接待办都经常用太平燕、鱼丸、锅边、芋泥等福州小吃招待客人。

  2021年6月5日,在河南省周口市黄泛区农场二分场的麦田里,农机手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餐桌上的节约,尊重的是辛劳,折射的是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约粮食的内容,应该从小给孩子们灌输,弘扬勤俭节约的好风尚。要加强节约粮食工作,从餐桌抓起,从大学食堂和各个单位食堂、餐饮业抓起,从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滴水里能映出太阳的光芒,一碗饭中也能品出丰富的味道——

  因为扛过锄头挥汗如雨,所以知道粒粒辛苦;

  因为饿过肚子,所以立志让大家过好日子。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有着特殊的分量。

  人们看到,一幅幅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图景,折射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气象,也让粮食安全根基越筑越牢。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