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李强在新疆调研时强调:彰显特色
看总书记关心的民生要事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 ...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全面小康 > 小康故事

小康路上的铿锵足音

时间:2017-05-17 人阅读 评论
来源:新文化报

5.jpg

  2015年的那个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留下了殷殷嘱托——“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2015年的那个冬天,在漫天飞雪中一股暖流从吉林省委会议大厅奔涌而出——在全省扶贫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指出,到2018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三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吉林省立下愚公志,吹响了攻坚号。

  打开近几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画卷,在波澜壮阔的振兴图景中,有一抹温馨幸福的底色浓厚绵长,其上列陈着的是“一个也不能少”的精彩故事。

  精准发力——解决扶贫之最忧

  “一头黄牛入股,每年2000元分红,5年下来就是1万元。”在龙井市明东村,农户金正元向记者表达着成为“股东”的喜悦。

  明东村是地处延边州龙井市的一个边远贫困山村,贫困户共有196户。这里的贫困户大多是年迈的老人,缺乏劳动能力和技术。为了实现“一个也不能少”的扶贫目标,龙井市利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采用“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于2011年确立了延边优质黄牛养殖扶贫项目。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和桥梁、贫苦户为基础,有效解决了特困户的收入问题。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我省脱贫工作的一大亮点。

  精准的施策,来自精心的部署。在2015年底的那次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全省9个市(州)和42个县(市)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省直各部门也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企业、驻军、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包保帮扶活动,形成了纵向五级书记抓扶贫、横向社会齐参与的扶贫工作格局。

  2016年1月,我省打响了脱贫攻坚第一战,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党员帮扶活动启动,省、市、县9.27万名党政干部联动,走进全省所有贫困村对接扶贫任务,落实脱贫计划。

  不撒胡椒面,扶贫有准头。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

  摸清底数、建档立卡,我省将全省129.3万户贫困人口、1500万个贫困村、8个重点县的数据,全部录入国家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与全国联网运行,有的放矢。将扶贫从“点”扩大到“面”,瞄准西部干旱盐碱沙化地区和东部高寒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831亿元的资金投入、389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的相继实施,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这方贫瘠的土地,让曾经贫瘠的土地萌发出新的生机。

  精准拔“穷根”,我省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入手。“十二五”期间,我省贫困地区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01公里,比“十一五”增加183公里,贫困地区通高速的县(市、区)达到12个,解决了48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40万户农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

  “造血”扶贫——补齐扶贫之最“短”

  汪清县地处高寒山区,是我省东部片区新十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从没想过在这高寒的山区里,日子会越过越好。”汪清县天桥岭镇木耳种植户朱孔春对记者说。从前的朱孔春,一亩地种玉米,利润仅千元;现在的朱孔春,一亩地种木耳,增收1.5万元左右。

  从2011年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2014年成为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之一,汪清县培植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群众的案例,是我省以产业带动区域脱贫致富的一个成功样本。

  “造血式”扶贫,授之以渔。我省大力推动“造血式”扶贫,积极推进十大扶贫工程,切实补齐“短板”,以产业发展带动区域致富,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十二五”期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3元,比2010年增加2857元,年均增速高出全省1.2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拔穷根,换新貌。我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了股份合作、集体经营、企业带动、联户经营、委托管理、承包租赁等20多种扶贫模式,按照股份化、市场化、法制化的产业发展要求,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真正在产业实施过程中持续受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和经营纷纷涌现,日趋呈现一主多元、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相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格局。

  在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上做文章,全省片区县编制和完善了县级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强化项目进村到户机制建设,提高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受益度和组织化程度,让贫困户真正在产业实施过程中持续受益,实现稳定增收。

  帮扶兜底——拓宽扶贫之径

  走进镇赉县新立村村民杨峥春的家,屋子干净整洁,有线电视、电脑宽带、电话、室内洗手间一应俱全。如果不是那一铺农村家居中特有的大炕,你根本分不清这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家居。

  “以前我家住的是陈旧的泥草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现在没花一分钱,就住进这宽敞明亮的新房,多亏了长春的 亲戚 啊。”杨峥春脸上洋溢着幸福。

  杨峥春提到的“亲戚”,指的就是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几年前,新立村大部分村民还住在低矮、破旧的泥草房里,经过中国一汽实地调研、科学论证,通过整村推进的形式,投入880万元,对全村最困难的新立村马力屯进行了原址重建,实施水、电、路、网络和环境改善,使村民的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我省积极拓宽帮扶渠道,广泛开展了“村企共建”活动,共有65家国有和民营企业与65个贫困村建立了共建关系,企业采取产业带村、项目扶村、招工帮村等形式,在贫困地区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带动辐射贫困户2万多户。

  扶贫渠道不断拓宽,民营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扶贫。全省在完善社会扶贫机制过程中,加快了贫困信息库的建设,激发全社会参与扶贫的主动性、积极性,贫困地区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免除232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省11个县(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每年直接受益学生约8万人;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全省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10万多人,转移就业率达95%以上。

  与此同时,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救助重特大疾病5.9万人次,人均救助金额5410元。加大对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法律援助,建立覆盖全省的法律服务12348热线平台。

  脱贫攻坚战正酣——

  2016年这一年:我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是2015年的6倍、省级资金投入是2015年的12倍;完成贫困户搬迁3166户,新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4个,扶持贫困户创业8337人;解决了2.94万户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危房4万户……2016年,3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全部完成。

  坚持定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深处着力,2700万吉林人民如今正步履铿锵,携手迈向小康。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