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李强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以只争朝夕奋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县市动态

乡村教育振兴的县域探索

时间:2019-10-10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中国教育报

  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南端,沅水中游,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重点县、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五强溪水电站移民库区县、国家级贫困县和革命老区县。全县11个乡镇147个村(社区),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达62%。

  泸溪,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山深处,是一个少数民族占62.3%的民族县,一个至今不通火车的移民库区县,一个2018年财政经常性收入不到5亿元的国家级贫困县。就是这样一个县,却办出了老百姓认可、师生都不愿意走的教育。

  ——全县每年约3.8万名中小学生,择校到外地上学的人数几乎为0,相反,目前在县内就读的外县籍学生有2075人。

  ——近年来,几乎没有一名教师被“挖墙脚”。2019年,全县调出教师4人,调入则达24人。而且自2010年以来,全县先后有300多名教师自愿申请到乡村学校任教。

  ——几乎没有一人辍学,2019年,全县学生巩固率小学100%,初中99.5%,高中99.62%,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名列全州前茅。2016年以来,全县共有2928名学子考入本科院校,其中14名学子考取清华北大,本科上线率、本科上线万人比,连续14年位居湘西州第一。

  2018年,泸溪以优秀等级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批示:“泸溪经验很好,要推广。”

  泸溪经验是什么?为什么会逆势飞扬?凭什么?怎么做到的?原因何在?中国教育报记者十几次深入泸溪,见证变化,寻求答案。

  教师为什么“挖不走”?因为“世界我最牛”

  在泸溪工作了28年的泸溪二中校长杨顺旗说,县里从2016年开始,教师节表彰有一个隆重的“走红地毯”的仪式:县城主干道交通管制,警车维持秩序,鼓号队演奏,所有被表彰者披红挂彩,接受众人的欢呼和注目。这种“红地毯”,杨顺旗走了两次。“不在钱在荣誉。”他说,那一刻,“世界我最牛”的感觉油然而生。

  都说乡村教育最难的是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局局长最痛苦的是优秀教师“进不来、留不住、干不好”,泸溪就没有过这样的烦恼?

  当然有,但泸溪人以自己特有的努力,一一化解。

  1.提待遇建住房,为乡村教师创造“牛气”的工作条件

  “世界我最牛”是心理感觉,其实泸溪教师队伍的基础并不牛。

  先看一组数据:

  全县2937名在职教师,从学历上看,研究生24人,本科1687人,专科1067人;

  从职称上看,正高3人,特级3人,副高531人,中小学一级二级2298人,占绝大多数;

  从类别上看,毕业于师范专业的教师比例也不高,只占67%,其他均为非师范类专业毕业,其中特岗教师183人。

  这是一支整体学历并不高的队伍,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少之又少,90%的教师毕业于地州市一级的本专科院校,湖南师大能来一个毕业生,那都是县里的“掌中宝”。

  与全国其他偏远贫困县一样,泸溪很难招来优秀毕业生当老师。2016年该县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和“985”“211”学校的毕业生都给予一定额度的安家费,但3年多了,也才引进来28人。“毕竟交通太不方便,经济也不发达。”县教体局局长谭子好坦陈。

  但只要人到了泸溪,就几乎很少有离开的。

  为什么?房子、票子、位子?是这陈俗的老三样?是,又不是。

  先说“是”的部分。

  对泸溪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早在2009年,泸溪就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教师津补贴,当时村小教师每月能额外多拿300元。从2012年开始,这个数字大幅提高,村小教师每人每月最多能多拿1400元,乡镇完小、初中教师能多拿500元,县财政每年安排补贴资金达1846万元。

  “盘子不大,当然好办。”可能有人会这么说。泸溪盘子是不大,总人口才31.7万,但要知道,2012年泸溪全县的财政收入才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才4089元。

  “也是被逼出来的。”2013年11月,县长向恒林在被点名参加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时说。

  泸溪有175所学校,乡村学校就有167所,其中还有教学点88个;泸溪县在编教职工2937人中,就有乡村教师1989人。和全国许多农村县一样,2009年前,泸溪县教育局每年收到的进城报告有400多份,占乡村教师五分之一。教师大量往城里涌,乡村学校渐渐成为“空壳”学校。

  泸溪人下决心改变。2009年,在时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杜晓勇的主持下,县政府出台了正式文件,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

  仿佛有了一支无形的指挥棒,这之后,不仅教师们愿意留在乡村,甚至还出现了教师配置“城乡倒流”的现象。2010年以来,共有300多名教师申请到乡村学校任教。

  2014年,马王溪小学出现空缺岗位,中心校有6名教师竞争报名,今年40岁的周元英以过硬的教学质量,竞聘到了这个岗位。“不包括五险一金,一年能到手7万多元。”周元英给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她说,她与丈夫刘克齐都在马王溪小学,两人加起来年收入有15万元。

  如果说教师津补贴让泸溪乡村教育振兴迈出了第一步,那么,教师公转房的建设就是第二大步。

  在湖南乡村任过教的都知道,乡村校是没有每天下班回家一说的,基本是周日下午到校,周五下午才能离开,其间基本都要住在学校。几千名教师,学校哪有这么多房子?于是住教室的、住实验室的、住闲置房的,甚至住危房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006年,湘西启动教师公转房建设,学校出地皮,教师出部分资金,泸溪3年里建起了426套教师公转房,但还是有好多教师没房住。

  可要全部解决,一两千套,即便按最低价最小面积,投入也是数以亿计。钱从哪里来?泸溪创造性地整合各方资金,甚至将廉租房建到了学校,终于,从2011年开始,1643套廉租房、216套公转房,哗啦啦在几十所学校出现了,全县乡村无房教师人手一套。记者在兴隆场镇中心小学看到,24岁的青年教师舒洪波,住在两室一厅一厨一卫50平方米的廉租房里,尽管不是很大,但收拾得利利索索,“城里这一套得几十万,4年前我刚毕业就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虽然有点偏、离家远,但我真的很踏实。”舒洪波说。

  2.留人更留心,为乡村教师营造“挺直腰杆”的“牛气”氛围

  再说“不是”的部分。

  在泸溪,教师是轻易“挖不走”的。这里有一组直观且能说明事实的数据:在全县2937名教师中,有300多人来自外县市,但近5年来没有一人回去。2019年,调出4人,调入则达24人。

  莫顺清,湘西州首府吉首某校来挖他,年薪20多万,还给一套房子,不去;

  田云坤,凤凰人,还是吉首某校要调他,开价是年薪十六七万,不去;

  李建军,两口子都是外地人,有学校出高薪要两人一起调,还是不去……

  教师有尊严、有地位,这在泸溪已经真切地形成了一种文化。“老师们在意的其实不是钱,是这份尊重,让他们挺直了腰杆。”谭子好说。

  怎么尊重?这个尊重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官方的,干得好就有奖励有前途有位子;二是民间的,孩子出息了教好了老百姓口口相传,老师们走到哪都能自带“牛气”。

  在泸溪,“有为就有位”,不是一句空话。

  尽管是当年少见的湖南师大毕业的本科生,28岁时就在泸溪五中当教导主任,但因为身体不太好,县一中德育主任杨顺旗一直没想着要有多大发展。突然有一天,谭子好找到杨顺旗,希望他出任二中的校长。他很是意外,当即婉拒。

  一年后,谭子好再次找到他,再次说明理由:为什么看中你?因为几次晚上去一中,看到你晚上九十点还在阅卷,勤奋;当时和你说话,发现你当了6年中层,仍无倦怠之意……

  杨顺旗没想到,自己的付出,领导都看在眼里。2017年他到二中后,像打了鸡血一样,又当校长又带班还给学生义务补课。“我热爱这份事业,无论平凡、无论贫穷。”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这样一幅自己写的字。

  2006年从吉首大学毕业的李建军,主动申请当班主任,带的班非常出色,2014年还创造了一中新纪录——班上培养出了3名清华北大学生和一名空军飞行员。他做梦也没想到,2017年,不到35岁的他,会直接从教科室副主任提拔为县五中校长。

  对教师体贴细致的关爱,也是尊重的一个重要内容。“几乎走遍了每个村小。”这是县教体局一位干部对书记、县长和分管教育副县长的悄悄观察。

  “有家的感觉。”来自辽宁鞍山、已在泸溪二中工作了7年的物理教师杨德尚,谈起自己这7年的点点滴滴,谈起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30岁的大小伙子眼泪都流了下来,但是擦干眼泪他又补充:“因为在泸溪,领导人人有服务意识,老师有什么困难,都不用自己张嘴。”就在记者采访时,谭子好还准备给他介绍对象。

  来自乡亲们的尊重和厚爱,故事更是多得写不完,记者在白羊溪乡土家山寨报木坨村,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

  2012年4月,正在上课的报木坨村教学点教师杨润生倒在讲台上,州医院诊断是患胸腺瘤和重症肌无力,需马上送省级医院手术治疗,估计需10万元治疗费。

  报木坨村的乡亲们主动地你借1万元、他拿5000元,村里最年长的李阿婆把自己卖野葱和南瓜花赚来的200多元钱也掏了出来。众乡亲相凑,加上学区捐款,杨润生的手术费第二天就凑齐了。

  杨润生有一个账本,上面写着:欠覃天林10000元(已还2000元),欠覃民秋8000元(已还500元)……“账本上的钱,我这辈子还不尽,只有把乡亲们的孩子都教好了,都教成才了,我心里才舒坦!”杨润生两眼红了……

  3.提高专业素质,让教师有底气“牛气”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

  “教不好”,教师“牛气”哪里来?何谈振兴乡村教育?

  抓教师成长,第一就是树立质量导向。

  对于泸溪教育来说,教育系统有3份最重要的文件,分别是《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教学质量效益评价方案》《校长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发奖金、给表彰,全看这3个方案落实得如何。其中,教育教学质量都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占据着重要考核比重。

  之前说到的村小津贴,并不是只要在村小教书就每月能多拿1400元,而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县里每学期有个大型的质量检测,检测结果靠后,对不起,不要说评优晋级,连报名参加调动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也正是在这样的指挥棒下,泸溪的教师们人人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人人想办法练“手艺”。

  第二个做法是典型引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最大程度唤醒和激发广大教师的责任感。

  泸溪教育质量不错,有补课吗?当然。但那都是按规办事,所有教师,绝对不允许“家教家养”,绝对不允许到各种培训班兼课。近3年全县也辞退了5名违规教师。

  泸溪教师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让人感动,谈起自己的工作,谈到自己的学校,谈起自己的学生,几乎个个热血沸腾,激情满怀。

  80后符海鸥,把孩子留在县城让家人带,自己来到远离县城50多公里的黄泥冲小学,现在已经坚守了7年。她曾经接手的一个班,三年级42名学生,语数平均分只有30多分,有好几人只有几分。符海鸥找来低年级教材,从加减法开始讲起,天天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辅导。2016年,这个班级语文平均分达到了80多分,数学90多分,排名全县第二。

  一中数学教师兼班主任张昌能,一心扑在班里40多个孩子身上,他为班上所有的孩子建立了详细的档案:兴趣爱好、学业成绩、人生目标,但自己读初中的儿子和两岁的女儿却长期放在岳母家。

  谭子好把符海鸥、张昌能这样的教师,叫作“泸溪教育筑梦人”。他认为,只有这样的“筑梦人”越来越多,泸溪振兴乡村教育的梦想才有可能成真。

  泸溪的第三个做法,是加大培训力度,推进挂职轮训,“名师带徒”,结对帮扶。

  泸溪有各类中小学175所,但大的学校也就31所。这些年来,这些“大校”的校长们几乎全都送到外地跟班学习过,县里每学期会选送2—6名校长、10—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发达地区名校挂职锻炼、跟班学习。五中校长李建军,就被送到州里的“班主任骨干班”进修,到湖南最著名的师大附中跟班学习。“进步不是一点点,是一年一个台阶。”李建军说。

  武溪二小副校长张世全,从北京朝阳区朝师附小跟班一个学期后,回来就在学校推行“三三微行为”,张世全说,全校338名学生,90%是留守儿童,30%多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他们的工作重点。“都是从北京学来的。”张世全说。

  财力有限,更多的“送出去”不可能,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培养培训,来自县教体局的数字是,从2015到2018年,3年来全县完成教师培训1.2万人次。

  学生为什么留得住?因为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泸溪175所学校,其中高中阶段4所,没有一所省示范性(省重点)高中,这在湖南都比较罕见。

  而另一个比较罕见的现象是,不仅高中,包括小学初中,除随父母打工出去的外,泸溪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到外地读书的。相反,还有许多外地孩子慕名而来,2019年的这个数字是2075人,超过全县中小学生在校生的5%。

  还有一个罕见的现象是,泸溪147个村,学校数有175所,也就是说,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所学校。175所学校中,学生在100人以下的有130所,其中只有一个老师的“一人校”有54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规模校?“一个村里没有学校,就没有文化元素。”在其他地方开始大规模撤并乡村校时,泸溪根据县里的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要求,没有强行撤并一所村小,只随其自然消失。

  2018年,泸溪在接受国家级的义务教育均衡验收时,有评估专家感叹,泸溪每一所学校,无论城乡,硬件、师资、质量,几乎都没什么差距。

  “我们想看一所最差的村小。”

  “没有最差,只有最偏远的。”

  这是采访中一段真实的对话,回答记者提问的是谭子好。

  对话结束的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记者,绕道吉首,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行走了两个多小时,直奔该县最偏远的解放岩乡水卡小学。

  水卡小学有51名学生,4名教师。学校依山而建,爬上两个平台之后,一栋教学楼掩映在大树之下,校园显得幽静阴凉。教学楼虽显陈旧,但干净整洁,正是上课时间,课堂里传来琅琅书声。

  村小偏僻怎么管理?谭子好说,泸溪的办法一是通过津补贴和支教制度强师资,二是通过教育督导抓常规,三是制定“村小18条”促建设。“只要有学生,就要有学校;只要有学校,就要让老百姓满意。”这是泸溪教育人对自己的要求。为完成全县130所小规模校“30个一”的基本建设配置,县里前前后后投入超过700万元,真的做到了“随便哪所都好看”。

  记者采访时在小章乡黄泥冲小学看到,两名年轻的“县里最抢手的公费定向师范生”陈自华、邓晓杰,主动要求从中心校下到村小,并且主动要求包班。“想做个试验。”24岁的陈自华信心满满。整齐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青春的笑容,两个人都“满脑子教育理想”,县里也就很支持让她们放手干。

  办好每一所学校,当然不仅仅是办好村小。“如果把整个泸溪教育比喻成一辆火车,各个乡镇学校是车厢,那么城镇学校就是‘火车头’,要增强动力、引领示范,带着大家跑。”县教体局副局长向子权说,对一所学校来说,名师“火车头作用”不可少;对于一个县域来说,名校“火车头”作用不可缺。

  思源实验学校这个“火车头”,就在全县起了个极好的示范作用。“是方向。”采访中,不止一个校长这么说。这所2014年9月才投入使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综合实践特色班有45个,采用的是在大城市都少见的“走班”形式,全校还建起了67个社团。

  学校开设的特色课程除一般的朗诵、书法、绘画、科技创新、舞蹈、书法、声乐、二胡等外,居然还有辰河高腔、踏虎凿花、滚铁环、踩高跷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个人特长自主选择,在每周星期二、星期四下午的两节特色课“走班”。这些课程,全免费。

  办好每一所学校,还有一个被人形容为“夹生层”的乡镇学校——介于村小和城区之间,在泸溪,有54.7%的学生在乡镇学校就读。

  “夹生层”如何不“夹生”?泸溪的做法,除了前面写到的健强师资,还有两个:做强班子,结对帮扶。

  位于兴隆场镇的泸溪县三中曾经办有高中,质量也不错,但后来高中停办后,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开始走下坡路。兴隆场是泸溪的大镇,三中办不好,周围几万老百姓受影响。泸溪下决心改变三中面貌。

  2016年4月,副县长尚远道率谭子好等人进驻三中。听课、谈话、调研,进行了整整3天。之后,三中班子被彻底改组,年轻能干有思想有活力的陈永国被选任为校长。第二年秋季开学,县里最好的初中、白沙中学副校长李永生又成了这所乡村学校的驻点副校长,直接参与学校管理。李永生将白沙中学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引进,并且组织白沙中学优秀教师送教上门。到今年6月底,共送教送研送讲座50多次,结成师徒20多对。

  这边“软件”大换血,那边硬件大投入:3年里投入200多万元,改建了教学楼,添置了办学设施,双管齐下,三中面貌巨变。2017年,全州初三学业水平考试,七科总均分列全县乡村独立初中第一,高中上线率、录取率列乡村独立初中第二;2018年,县教学质量效益评价先进单位;2017年以来,先后有30多名学生转回学校,2018年就读学生达到399人。

  教育人为何个个激情满怀?因为精细管理让人“精神倍增”

  记者在泸溪采访多次,一个强烈的印象是:同样的一件教育工作,泸溪人总做得比别人实一些、细一些、到位一些。这么强的执行力源自哪里?

  1.配好“领头羊”,疏通“肠梗阻”

  泸溪“办好每一所学校”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抓中场”,而这个“中场”,就是学校校长和中层干部以及教育局股室长。“‘中场’强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才能得到很好执行;‘中场’疲软,上面有政策执行不下去,下面有期盼实现不了。”

  其实,这种现象泸溪也曾经有过。

  正因为这样,2015年底通过竞聘上岗后,谭子好和局班子将教育的“中场建设”作为第一把火。2016年以来,全县提拔调整校长12人次,免去职务8人次;局机关24个股室长换了8个。有人预估教育系统一定会“地动山摇”;也有人猜测,谭子好可能干不长。但是,结果让“预言家们”失望了。

  原因何在?

  “是按章办事,力度虽大,但都有依有据。”谭子好介绍,就拿校长的调整来说,除去年龄因素外,其他的就是能力和绩效。依据就是2016年泸溪县教体局出台的《中小学校长任职年度实绩考核方案》,其中的硬杠杠是实实在在的。比如,泸溪特别强调校长的阵地意识,校长工作日离开学校,必须向县教体局办公室报告。擅自离岗1次,与优秀无缘;3次,就地免职。

  硬杠杠多了,校长们的手脚还施展得开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校长的职权范围内,你尽可以大胆去做。”思源实验学校校长杨志祥说,他现在是“三不愁”,“不愁师资,不愁资金,不愁想法得不到支持”。学校开50多门选修课要请县里的“非遗”名人来讲课,副县长尚远道亲自找到民宗文旅局,如今,民族文化和“非遗”在学校开展得红红火火。

  校长有了精气神,学校很快就“雄起”。

  解放岩学校就是典型。这个学校离县城最远,早前一直是当地人当校长,学校管理常常碍于人情世故,教学质量处于全县末位,生源逐年外流。2017年8月,县里把在三中抓教学很有些章法的副校长李绍辉,调到解放岩学校当校长。不到一年,学校质量就上了个台阶,在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质量监测中,连续两年位于全县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泸溪的“教育中场”,不仅仅是校长和股室长,还包括学校的中层,其管理权限上移,任免由教体局党组讨论决定,“上”和“下”有明确的制度规定。“能上能下”的制度实行以来,全县任免学校中层干部86人次,其中有13人次因工作效能不高、庸懒散等问题追究责任。考核优秀者便能进入青年干部培训班。要成为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并不容易,首先要有学校推荐,然后要通过局里组织的人事、基教、纪检、校安、督导等部门实行的调研考察。这个班每年一期,每期50人左右。这是提拔任用的必然程序。

  “能上能下”激活了干部队伍的一池春水,整个队伍执行力大大增强。“现在,局里有什么决策,学校都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谭子好说。

  2.“捆绑考核”让领导服务多了,让“名校”对乡村校责任多了

  泸溪县教体局有一个校安股,这些年工作很有亮点,但2018年这个股的工作人员,年底没能拿到5000元绩效,因为其“捆绑”的小章小学,学校质量下降较多,分管这个股和联系这个片区的副局长向子权也因此不能评优。

  “捆绑管理”是泸溪的特色。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局的28个股室,对应全县的32所完小以上的学校,学校的考评打分直接与股室的年度考核挂钩。二是县城里条件较好的大校、名校,与自己“一对一”帮扶的乡村校的各项工作指标“捆绑考核”。

  这样的政策让校长们更感责任重大。“如果我们学校不办好,那就会连累相关局领导和股室,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一位校长说。作为责任共同体的领导和股室同样“压力山大”,只能积极为捆绑学校出谋献策,排忧解难。基础教育股“捆绑”的是白沙小学、白沙中学和泸溪一中。这3所学校都是城区学校,名头响,每年招生都是必须面对的考验。每到招生季,谢永良和股室的同志主动出击,与家长面对面做政策解读,释疑解惑。“我们毕竟是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对政策的理解更加透彻,解答也更权威,家长也更加信服。”谢永良说。

  “捆绑管理”也在倒逼职能部门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细心的教师发现,这些年教体局制定的方案、评价体系等,里面很少再提一票否决。“一票否决少一点,民主治教就多一点。民主多一点,温情就多一点。”县教体局办公室主任莫伯芳的话有些绕,但道理很明晰。

  泸溪的第二个“捆绑”是“结对帮扶”支教。把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按照3类进行了科学结对设计,每所城镇优质校对口帮扶1—2所乡村薄弱校,共计125对。这些“对子”以5年为一个周期,从“管理帮扶、教师帮扶、资源帮扶、文化帮扶、学生帮扶”五大板块入手,实行“四捆绑”:工作目标捆绑、领导责任捆绑、工作职责捆绑、考核奖罚捆绑,将城区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嫁接”到乡村学校,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比如质量评价绑定,被帮扶校的质量评价占帮扶校30%质量评价分。”基教股长谢永良补充道。

  2016年以来,全县共派出138名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乡村薄弱学校。效果如何?

  记者颠簸两个多小时来到永兴场小学,教学楼、综合楼,几乎全是新建筑。“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校长杨金卫说,学校曾经很破旧,当年分来一名特岗教师,行李都没打开就走了。2017年3月,县里安排白沙小学进驻帮扶,白沙小学不仅派出骨干,还让永兴场小学新进青年教师跟班深入学习,了解班级一日管理、随堂听课学习、参观班级文化布置、参与集体说评课。“是敞开大门,深度结对。”白沙小学校长周建生形容。

  “我们的班级文化布置成了亮点,实际是学白沙小学。”兴隆场校长杨金卫说,他也到很多地方包括外省学习过,但人家许多做法太“高大上”了,学不到,还是这种本土化的帮扶最有效。确实,2017年,永兴场小学综合排名就从同类学校倒数第一上升了6个名次,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教师李艳梅所教的科学在2017年全县抽考中一举夺冠,实现了教学质量历史性突破。

  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全县125对结对帮扶学校,2300多名教师深度参与,共开展送教、送研、送培下乡活动900多次,参与活动1.8万人次以上。

  3.抓常规,抓督导,强化过程管理,打造标准“生产线”

  记者查阅了2018年到2019年5月份重点工作督查情况通报。通报分为股室工作、学校工作、存在问题和通报表扬四大块,内容包括教育教学、党建工作、精准脱贫、安全工作、听课评课、师德师风、结对帮扶等10余项工作,内容到校到人。

  自2016年以来,这样的通报,在泸溪已经坚持了4年。督导通报发挥了极大威力,谁也不敢对这份通报掉以轻心。“我们校长都十分关心,每份必看,还要组织教师学习。”明德小学校长胡芳萍说,如果通报里有学校的问题,他们会立即组织整改,如果没有问题,他们也会对照其他学校进行反思。

  这样的成效,是泸溪创新督导手段得来的。

  通过督导来抓管理抓质量,也是泸溪办好每一所学校的经验之一。

  泸溪的督学责任区工作与别的地方不同,不是按区域而是按学校类别设置,即学前教育、小学、中学、九年一贯制,四大块。每个责任区选聘两名专职督学,在31所完小以上的学校和大的幼儿园里,聘任31名副校级人员做督导员,这样就基本能全方位无死角开展督导。

  “见人见事,督查督改,问责问效。”县教体局督导室主任张贤彪说,这是局里对督学们的工作要求,不仅“督”,更重要的是“导”,是服务。不仅督学校,还督局里的各股室。一月一预先安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小结、一月一通报制度,责任督学要对自己负责的每一所学校,每个月以“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督促抓好各项工作和教育教学常规全面落实。

  今年已经60岁的符真是小学责任区的专职督学,之前,他做过14年的教学副校长,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达岚镇潮地小学离镇里20里山路,只有9名学生两名教师,由于教师年龄比较大,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跟不上。2018年秋季开学后,符真翻山越岭来到该校,查常规,提要求,谈建议,两名教师的工作态度大有转变。符真说,每到一个学校,如果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那么10所学校就解决了10个问题,“学校问题越来越少,学校就越办越好”。

  “对我们帮助非常大,我们都盼着他们来。”三中校长陈永国说,责任督学都非常专业,相当于每个月对学校体检一次、诊断一次,有问题了及时开出药方。

  谈到泸溪的教育管理,还不得不提其大面积推开的校务公开,其主要载体就是“校务监督月例会”制度。县教体局纪检监察室主任包荣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个“月例会”:固定时间,每月10日之前;固定参会人员,学校班子成员、纪检监察员、教代会代表5人以上,也可根据会议需要,再明确列席参会人员;固定会议议程和要求。

  “刚开始,有些校长并不欢迎。在他们看来,这挑战管理权威不说,关键是准备事务多,麻烦,简直是多此一举。参会的教代会代表也不太适应,打不开情面,拉不下面子。但推行一段时间后,效果就显现了。”包荣长说,他例举了一个典型案例。

  过去,泸溪学校的班主任津贴、代课费、加班费等支出,都是学校“各显神通”,多少有些不合政策,“能做不能说”,如有违规责任由校长和班子扛。筹资渠道和分配办法在一些学校的月例会上没有通过。怎么办?学校报到局里,局里报到县里,这下好了,县里非常重视。班主任津贴由财政包圆,代课费、加班费转化为工作量解决。校长们心里一下轻松起来,都成为了月例会的坚定支持派。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