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 1
  2. 2
  3. 3
  4. 4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刘振伟:认真贯彻实施农村集体经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金句:不断开创经济 ...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深入理解践行大农业观

时间:2025-05-29 9878人阅读 0评论
来源:经济日报

2.jpg

   大农业观是新时代指导现代农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则是践行大农业观的重要举措。新形势下,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切实把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大产业,对于促进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意义重大。

  农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

  大农业观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与小农业观相对应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小农业观通常是指局限于小农业的传统农业发展理念,过去把农业与其他产业割裂开来、把眼光只局限在耕地资源、把农业生产看成是种植业或者以粮食为主的生产、把农业仅仅看成是一个生产过程以及封闭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等,都是小农业观的具体体现。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是小农业观的典型表现。在小农业观下,农业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发展空间和潜力受限,难以解决日益突出的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发展路子越走越窄,不可持续且缺乏竞争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观念变革,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小农业观正逐步被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大农业观所取代。尽管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就在探索大农业发展问题,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将其上升到发展观层面。1991年11月,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念”。1992年10月,“树立大农业观念”被写入党的十四大报告。之后,学术界就大农业观展开广泛讨论。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从大农业观念到大农业观,反映了我们对农业发展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

  大农业观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是农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首先,大农业观以大资源观为前提。小农业观建立在传统的资源观基础之上,农业尤其是食物生产高度依赖耕地资源。大农业观极大拓展了农业资源的范围和边界,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将耕地、森林、草原、水体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都纳入农业资源范围,注重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强调各类国土空间的统筹发展。

  其次,大农业观强调融合发展。大农业观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不再局限于只关注种植养殖业和单一、平面的农业生产过程,而是强调从农业生产到加工、运输、销售和消费的全产业链发展,以及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全方位融合,注重外部资源的引入和利用,由此拓宽了农业的产业边界和生产空间,提高了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农业的韧性和竞争力。特别是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城市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极大拓展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使农业生产摆脱了传统耕地的束缚,不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

  再次,大农业观是一种整体发展观。不同于小农业观“就农业谈农业”,强调农业单一功能,大农业观坚持系统思维,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综合性。从多功能性看,农业不单纯是提供粮食、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还提供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等,具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教育等多维功能,需要实现从功能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充分挖掘多维功能的现代农业转变。从综合性看,农业是一个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多个领域以及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整体,需要从系统思维出发,注重整体性和协调性,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发展。充分开发农业多维功能,推动大农业整体协调发展,是大农业观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最后,大农业观是一种绿色发展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尽管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但对生态环境、耕地质量甚至人类健康等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秉持新发展理念,大农业观也是一种绿色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需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加强传统农业的生态化改造,持续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系统思维探索多元路径

  全面践行大农业观,要突破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势,打破行业边界和空间限制,突出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发展,注重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种养加一体、产加销贯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将农业建设成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大产业。践行大农业观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探索多元化推进路径。

  一是坚守农业发展的底线。传统农业观以保障粮食数量供给为核心。大农业观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同样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保障能力,不仅强调数量安全,更注重能力安全、质量安全、营养安全和生态安全。要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耕地利用优先序,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禁止借发展大农业之名突破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底线。

  二是全方位利用农业资源。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根据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成果,除了12860.88万公顷耕地,我国还有1961.09万公顷园地、28369.57万公顷林地、26321.57万公顷草地和2351.98万公顷湿地。此外,我国山地、丘陵和水域面积广阔,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和水体农业潜力巨大。为满足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不能单纯把眼光局限在传统耕地资源上,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利用好各种农业资源,尤其是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

  三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农业观与大食物观紧密联系,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将推动乡村产业多样化,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产业支撑。因此,从本质上看,大农业观也是一种大产业观,需按照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的思路,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全产业链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着力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推动农业走规模化、科学化、智慧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同时,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于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深入践行大农业观,既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戈壁农业、沙漠农业和城市农业等,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又要充分利用地面地下、水面水下和空中资源,实行立体开发、复合种养和综合经营,促进农业向集约高效方向发展。

  四是构建多形式的发展共同体。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然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形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小农户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大农业观不是对小农户的否定和排斥,相反,要加强对传统小农户的改造,通过建立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将广大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共建共享共荣的发展共同体。这一发展共同体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责任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和各方权益,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带来的收益。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现代化大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把农业建设成为大产业,是深入践行大农业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我国农业地域差异明显,各地区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模式,切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

  一是探索发展现代化大规模农业。从狭义上看,大农业可以理解为大规模农业,以大规模、大企业、大农机等为主要特征。从广义上看,大农业是打破行业边界、涉及多个领域的大产业,现代化大规模农业作为现代化大农业的一种类型,比较适合人均耕地较多的地区,例如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尤其是黑龙江、新疆垦区。东北地区人均耕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是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要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为支撑,着力发展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近年来,黑龙江垦区依托大基地、大企业,在发展现代化大规模农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化大农业。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耕地有限,土地经营规模较小,地块分散,这决定了各地不可能都搞大规模农业、大机械作业。因此,按照大农业观的理念,因地制宜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化大农业是基本方向。对于人均耕地较少且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要立足实际,依托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是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两种基本形式,既要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又要通过服务外包推进服务规模经营,把土地规模化和服务规模化有机结合起来,走复合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三是支持发展现代都市大农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大城市有35个,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有21个。“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这些大都市地区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水平较高,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列,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大农业,例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旅游农业等,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

  四是积极发展特色型现代化大农业。特色农业是依托区域内独特的资源禀赋发展起来的农业类型,其关键就在于“特”。作为一种具有普适性的全新农业发展理念,大农业观同样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我国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各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种类多样、各具优势的现代特色农业,走特色型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之路,具有广阔前景。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0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