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 1
  2. 2
  3. 3
  4. 4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文化自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价值支撑

时间:2025-02-05 9906人阅读 0评论
来源:经济日报

2.jpg

  “村”这个字可以组哪些词?传统的农耕经济,限制了人们对乡村发展可能性的想象力,所组之词跳不出有限的农耕意象。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了充满现代文化活力的“村超”“村BA”“村晚”。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推进,文化精气神充分彰显,以“村”命名的创造性融合越来越多,比如“村播”“村跑”“村K”“村排”“村咖”等,突破传统想象,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全面振兴的气象万千,文化自信的力量推动着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村超’、‘村晚’活力四射。”“村超”“村BA”也被外媒誉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这些刷新了人们对乡村刻板认知的新词,呈现了振兴起来的乡村和富起来的农人们将地方发展与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既表达了农村居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彰显了自信的新乡村文化,展现出乡村经济的深层融合发展活力。

  在贵州调研时曾观赏过雷山县白岩村一场农、文、旅交相辉映的“村響”晚会。不去一趟白岩村,可能真读不懂“響”字。略显生僻的“響”字,既传统又新潮,见证着一个村庄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新气象,昔日的深度贫困村,如今已成为当地一张文化旅游名片。“村響”跟“村超”一样,是无数个振兴起来的乡村丰富精神追求、表现生活活力、展示文化自信的时代缩影。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村超”“村BA”这些别开生面的新词,体现了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后的自信。过去提起“村”与“农”,可能总会带着某种落后的自卑,但今天越来越多的乡村把“村”叫出了骄傲、叫出了品牌、叫出了现象级的传播。这不只是对城市现代流行文化的模仿,更是源于一种内生的文化自信,将地方文化、乡村文化、传统民俗与流行文化融合起来,创造出充满生命力的新乡村文化。过去,乡村更多是从传统媒体渠道接受都市文化的输送;如今,甚至能通过“村超”“村響”形成反向的文化影响与吸引,成为旅游热点、网红打卡地、年轻人的“诗和远方”。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最是文化能致远,对一个村庄、一个地区的振兴发展更是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全面振兴越是迈向更高、更优的发展阶段,文化自信越彰显其重要价值。

  文化自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感召力的价值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是文化的人,文化自信的深沉力量,能够把村庄中的每个人都召唤到乡村全面振兴实践中。无论是“村超”“村跑”,还是“村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最大多数村民、最大热情的参与”。是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正是文化的感召力,他们为自身拥有的文化而自豪,深受这种文化滋养并自信地展示。文化自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让每个人在精神共同体中找到归属感。

  每个振兴发展的乡村,都有着这种深刻的“全员参与性”,文化自信深度浸润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刚开始可能是几个能人,然后是某种外来的资金助力,找到某种产业支撑。只有植根于深层的文化自信,这种能人驱动、资金驱动、产业驱动,才能转变为触及观念世界的内生发展动力,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池春水”。

  文化自信赋予一个地方的支柱产业以价值灵魂。常常有人会把经济发展与文化割裂开来看,认为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谈文化,先经济后文化,先发展才自信。其实两者是互相成就的,任何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乡村全面振兴不是“无中生有”地创造某个产业,不是嫁接一个与当地文化生命无关的外来产业,然后帮那些本与这个产业无关的人“振兴”。真正的振兴,必须植根于地方既有的文化与资源,只有因地制宜,在文化自信中找到产业自信,产业才能不断“造血”。当下乡村全面振兴的产业支撑,无论是民宿经济、庭院经济、民俗旅游,还是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产品、手工艺品加工,都能找到有着地方文化识别度的印记。产业是带着文化优势的产业,产品是充满文化情感的产品,因为有了这些文化附加值,产业才有了更大的价值。

  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大山,乡村全面振兴之所以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流、不少大学生回乡创业,不仅是产业的吸引,更有一种文化的感召。城市和他乡也有产业,但家乡有文化之根,逐事业而居,这是年轻人的本能,带着文化自信的产业,才是自己的事业,更多年轻人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力军,充分激活了乡村生产力。乡愁,不只是走向远方、在城市喧嚣中对家乡的小资想象,而且是一种身在家乡去创业创造的踏实努力。

  文化自信赋予了乡村保持各美其美独特性的价值自信。不是千村一面地卷,而是千村千面,各有千秋。现实中总有一种“趋同”的发展压力,让一切置于同一审美目光的凝视,而文化则有一种抗拒“趋同”的力量,让一个地方依靠独特的文化滋养获得发展自信。乡村全面振兴潜力无限,基于文化自信的独特挖掘,保持本地文化特色,有差别而无差距,这才形成了当下百花齐放式振兴路径,“村超”“村播”“村BA”“村響”各美其美。

  “村”这个字可以组哪些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火热的乡村全面振兴实践、充满文化活力的村庄,会不断给出超出人们想象力的答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而文化自信的力量,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经济力量之中,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0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6号隆宝宸商务大厦2层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