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李强在新疆调研时强调:彰显特色优势 ...
看总书记关心的民生要事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端在线

汪洋: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

时间:2016-05-18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一个中央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会议,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形成了脱贫攻坚的浩大声势。决心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但攻坚战怎么打才能确保打赢?如何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

1.jpg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三十多年,实现减贫七亿多人,在全世界也只有中国能做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即便是那些戴着“有色眼镜”找茬的人,对我们扶贫成就也是难以挑剔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开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三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29次,17 次涉及贫困,其中有7次是把扶贫作为重点考察内容,连续几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从河北阜平、陕西延安、贵州遵义到江西井冈山,从中央全会、全国“两会”、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到联合国峰会,每个重要的场合、每个关键的时点,总书记都反复强调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对扶贫工作做出一系列新指示、新要求。今年元旦,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在讲完2016年工作部署后,专门用一整段来讲扶贫工作,他讲,“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从县、市、省到中央四十多年的工作历程中,心里始终装着贫困老百姓,始终把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花的精力最多。20世纪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大力推动扶贫探索和实践,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和文章,形成了《摆脱贫困》一书。他当时说:“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总书记当年就怀有这样一份责任感,作为共产党人必须让整个国家脱贫。他深刻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今天看来,这些论断仍然振聋发聩。在宁德的探索和思考,成为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重要起源之一。此后,在福建、浙江等地和中央工作期间,总书记矢志不渝地把扶贫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推进,为全党做出了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全面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创新实践和主要经验,精辟阐述了扶贫开发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最新成果,也是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到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去。

  (一)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阐述,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总书记多次指出:“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2012年年底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时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我们党打天下靠的是穷人,坐天下决不能忘了穷人。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老百姓就会拥护我们,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就能不断得到巩固,就能经得起风浪和考验。在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他重提在宁德工作时引用的古语,“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在心。总书记对扶贫开发重要性的认识一以贯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从政党性质、执政责任、巩固制度的高度深化认识,以不负使命。

  (二)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重大判断,切实做到“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贫困,原因复杂多样,要改变面貌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懈努力。总书记在谈到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时指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特别是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越往后,剩下的人口贫困程度越深,脱贫难度越大。从近些年脱贫情况看,2011年全国脱贫人数是4329万人,2012年2339万人,2013年1650万人,2014年1232万人,逐年有所递减,直到2015年全国加大了工作力度,减贫速度才有所回升,达到了1442万人。同时,还要看到,稳定脱贫是一道更不容易过的坎,一些刚过贫困线的群众抗风险能力差,得一场病、遭一场灾、市场行情不好,很可能就会返贫,“饱而复饥、暖而复寒”,脱贫的拉锯战可能得较量一阵子。因此,总书记郑重提醒:“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热情高涨,但的确有个别地方出现低估脱贫难度、片面追求脱贫速度的倾向。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对未来五年脱贫攻坚的难度有清醒的、充分的认识,砥砺“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心和勇气,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三)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坚持精准扶贫、注重实效的重要理念,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着力解决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目标不准、措施不对路等问题,量身定做、对症下药,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总书记十分重视从实际出发抓好扶贫工作,强调:“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抓住了新形势下做好扶贫工作的要害。他明确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在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的基础上,总书记要求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强调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2016年春节前,总书记到井冈山考察扶贫时再次强调:“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精准扶贫永远在路上。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要精准精准再精准,真正把精准理念落细落小落实,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四)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坚持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的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扬自强自立精神。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离不开国家、社会等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根本还要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总书记多次讲:“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他强调:“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贫困地区不能完全躺在国家和社会帮扶上。如果是这样,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要求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不断加大帮扶力度的同时,坚持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贫困群众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确保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五)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要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加强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组织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现在推进脱贫攻坚,也要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体制,严格扶贫考核督查问责,把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总书记明确要求:“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强调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加强督查问责,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起来”,“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这是我们能够将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发挥出来的重要条件,也是今后五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印的《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分七个专题摘录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讲话、文章、批示,从大政方针到具体举措都有明确要求。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推进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大政方针、目标任务、总体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其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

  二、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不论是总体安排,还是专项工作,都是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来开展的。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花了很大篇幅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升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的高度。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以精准帮扶促进贫困地区民生改善”。在有限的五年时间内,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就必须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精准施策,把基本方针调到精准上来,把基本策略转到精准上来,切实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

  一要转变观念。抓工作落实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只有观念转变了,才会有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新政策、新方法。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新方略,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还是以精准扶贫之名,行大水漫灌之实,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观念转变依然是个大问题。

  这几年我到过不少贫困县,一些地方的介绍虽然戴着精准扶贫的帽子,但仔细分析,扶贫工作并没有真正瞄准贫困人口。很多同志观念上还是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解决贫困县发展水平上,工作措施想的还是推进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这种想法不是没有一点道理。促进贫困县发展和乡镇村整体上水平当然是好事,但要看到这是长期任务,而且贫困县发展和整乡整村上水平也未必能使贫困人口脱贫,常常是平均数掩盖了贫困数。而围绕精准扶贫抓贫困农村发展,可能整体发展水平没那么快,但脱贫的速度会加快,能够减少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讲,让贫困人口脱贫才是贫困县这五年工作的“硬道理”。

  现在和改革开放初期不一样,1978年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为97.5%,基本都是穷人;和 20世纪末也不同,那时候中西部很多省农村贫困发生率都在60%以上,贫困人口占大头,大水漫灌没问题,灌下去大多数老百姓都能得到好处。但2015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西藏最高也只有18.6%,即使是贫困村,多数贫困发生率也大为降低,如果不搞精准滴灌,继续大水漫灌,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将旷日持久,很可能还会继续年年扶贫年年贫,甚至越扶贫富差距越大。

  因此,在今后几年的脱贫攻坚中,要紧紧围绕精准搞扶贫。这与扶贫工作中要做好区域开发工作并不矛盾,国家对区域开发有明确的部署,其中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关的工程、项目、政策等,各地仍然要继续不折不扣地抓落实。但要明确,区域开发的目的是为了给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等精准扶贫行动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要围绕扶贫脱贫加快区域开发,而不能为了追求GDP而搞区域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决定》要求的“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

  当然,转变观念有个过程,因为观念是长期积淀的经验,从习惯于做面上的扶贫举措,转到针对贫困人口精准施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也正因为如此,才要强调转变观念的重要性,大家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上来。而且,在观念转变之后,如何体现在行动上、如何落到精准上,还有个能力问题。下一步要重视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在精准扶贫方面的能力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这也是培训的必要性之所在。这次省部级研讨班为全国带了个好头,下一步要采用多种形式逐级开展脱贫攻坚培训,培训内容越往下要越具体,更多采用案例教学方式。

  二要明确目标。《决定》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明确目标,首先是明确对象。我们用一年多时间,动员了很多人力财力,付出很大努力,在全国范围完成了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工作,这是了不起的成绩。短短一年多时间对几千万人进行建档立卡,肯定有不少不完善的方面,但总体而言,建档立卡基本反映了当前的贫困状况,摸清了底数,使贫困人口从统计抽样测算的数字落到了具体农户、人口。脱贫攻坚就要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展工作。当然,建档立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订的过程,不是一次定终身。把建档立卡台账做实做细,还需要对信息定期核查,对遗漏的、返贫的、新致贫的要纳入,对造假的、脱贫的要退出。不仅要弄清楚贫困人口数量,还要搞明白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做到信息准确、不错不漏、能进能出。建档立卡是各项扶贫举措能够精准的基础和前提,务必要精益求精,既要经得起现在的检验,更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为到2020年宣布实现全面脱贫后,建档立卡数据库就是“共和国脱贫攻坚的档案库”,谁脱了贫、谁来扶、怎么扶,成果一目了然。我们必须怀着对历史和人民的敬畏感,进一步把这项基础工作做准做扎实。

  对象明确后还要明确脱贫的标准,最核心的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现在有个倾向,就是简单以农户家庭收入多少来衡量是否脱贫。有人说,需要争取上级支持时,可以把农民“算”成贫困人口,需要完成脱贫任务时,可以把农民 “算”成实现脱贫,这是容易出问题的。判断是不是贫困户,收入是个重要指标,是对贫困状况的综合判断,但内容还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 既考虑了基本生存需要,也兼顾了长远发展需求,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操作性,是对我国扶贫标准的科学概括。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两不愁、三保障”,这次《决定》再次强调,原因就在于这是农户跳出“贫困陷阱”的度量衡,也是实现小康的基准线。因此,我们在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时,要重点拿“两不愁、三保障”这个尺子来比对,看看贫困户能不能吃饱,能不能穿暖,义务教育阶段孩子有没有上学,家里人能否经得起有人生病、会不会因病致贫、返贫,农户住房条件怎样、是不是安全。哪方面愁、哪方面没保障,就着力解决哪方面问题,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扶贫,才能如期完成好脱贫任务,而不仅仅看收入如何。这样把握目标,才能做到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使脱贫工作落不了地、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

  我们到地方调研,不少贫困户一算收入已经超过了2800元的标准,但有的家里有病人,一年要花不少钱,依然很贫困。有的孩子上学花费巨大,也会贫困。2016年元旦我到云南调研“直过民族”脱贫问题,在一个拉祜族村庄访谈了几户贫困户,如果从收入上衡量,除了务农收入外,把边民补贴、低保、种粮直补、公益林补贴等都加进去,这几户都超过人均2800元的脱贫标准。但整个村子的中青年几乎都没有读过书,学龄孩子也有辍学的,这不能算是脱贫。我们讲义务教育有保障,是要让该上学的孩子都要去上学,这样才能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才能实现脱贫目标。推进扶贫开发,紧紧扣住“两不愁、三保障”这个目标,问题就会更聚焦,思路就会更清晰,措施就会更具体,脱贫效果自然就会更明显。需要注意的是,“三保障”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如果有能力做得更好,当然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搞过了头,把脱贫和致富等同起来。

  三要精准施策。脱贫攻坚要始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把扶贫资源和帮扶措施精准落在他们头上,一户一户地摸情况,一户一户地想办法,一户一户地解决问题。《决定》提出:“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5000万人左右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其余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说明中指出:“到2020 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各地区要把这些措施落实到具体人头上,每项措施各解决多少人、要解决哪些人,都要有具体的保障措施和资金支持。

  脱贫攻坚既然是贫困地区的头等大事,就要把精准施策做到极致,工作越细,成效就越好,事情就越能顺利办成。现在怕的就是喊着精准扶贫口号,看起来措施也是到村到户,瞄准了贫困人口,但不管会种不会种都发几棵树苗,不管会养不会养都发牛和羊,不管要搬不要搬一律易地搬迁,把原先“扩大版的大水漫灌”,变成了“缩小版大水漫灌”,仍然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和脱贫效果。即便是由于特殊因素需要整村推进,也不能一个模式推进、单项措施推进、同等力度推进。必须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拿出更精准的办法,真正因人施策、精准滴灌。

  三、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各项扶贫举措落到实处

  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有限、任务明确、务求胜利的硬仗。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抓扶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大政方针已经有了,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也很明确。我们一定要增强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把中央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中央已经明确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按照这一机制,党中央、国务院主要负责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出台重大政策举措,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这方面中央的《决定》及“十三五”规划已经做出了重大安排。近一段时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抓紧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的机制和办法,比如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办法、脱贫攻坚督查办法、贫困退出机制、重大涉贫事件处置反馈机制,以及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办法、定点扶贫考核办法、贫困县扶贫资金统筹办法、资金审计监督办法等等。这些都是中央统筹,为地方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主要是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贵州在2015年工作总结和2016年工作安排中提出要以扶贫开发工作统揽全局,体现了总书记的要求。脱贫攻坚既然是一项严肃的政治责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任务重的地区就要放在“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统揽全局”的位置上来。十八大以来,还有什么工作是党政一把手跟中央签订了责任状的?这样严肃的政治承诺必须兑现。

  “市县抓落实”是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最关键一环。特别是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积极支持“县抓落实”、指导“县抓落实”、督促“县抓落实”,用好考核的“指挥棒”和督查的“杀威棒”,确保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确保各类资金和项目重点用在脱贫攻坚上,切实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脱贫攻坚之所以要确立这么一套工作机制,就是为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全党动员起来,千斤担子大家挑。

  加强组织领导要特别重视监督督查。要让脱贫攻坚“军令状”更好激发正向作用,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届接着一届干,就必须着力健全纪律监督、审计监督、媒体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的监督。《决定》要求建立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制度,总书记也明确指示要“加强督察问责,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起来”。从今年开始,要落实这项制度,选择重点部门、重点地区开展联合督查,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并提出责任追究建议,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弄虚作假的省份要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要通过定期严格督查,用好考核的“指挥棒”,促进精准脱贫“落地生根”。审计、纪检监察部门将对扶贫资金开展全程监督,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第三方评估,新华社等新闻媒体将发挥监督作用。另外,民主党派也将对全国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省区市脱贫攻坚开展全过程合作监督。各方面的监督要和奖惩结合起来,对抓扶贫有实绩的要奖励,对落实不力的要问责。只有做到赏罚分明、层层传导责任、级级传导压力,扶贫蓝图才能变成现实。

  二要做好统筹协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谋事先谋势,谋定而后动。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好脱贫攻坚,使扶贫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措施争取纳入国家和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当中。对本地区本部门涉及的脱贫攻坚工作,要有任务书、路线图、规划册、时间表,对各项任务进行项目化、责任化的分解,逐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间进度。分管领导既要挂帅,更要出征,要对本地区本部门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特别是一些“老大难”问题,紧盯不放,反复研究,确保得到落实和解决。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开局之年。既然是开局之年,就要趁势而上,打开局面,实现“开门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年度战役要打好。统筹协调,弹好钢琴,首先要建立和健全各类促进脱贫攻坚的机制,比如考核机制、退出机制、资金整合机制、监督机制等。其次要促成各级各部门全面行动,将《决定》明确的各项举措全线推进。再次要拿出一批有分量的项目和政策,为完成好年度脱贫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像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的易地扶贫搬迁,五年要搬迁1000万人以上,时间紧、任务重、难点多,必须抓紧抓早,主动作为。要制定完善规划,尽快建立省级投融资平台和市县项目实施主体,健全工作机制。要抓紧落实项目资金来源和信贷资金还款渠道,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易地扶贫搬迁从筹建平台到制定规划、从开工建设到贫困户搬迁、再到稳定脱贫需要一个周期,因此要抓紧推进各项工作,条件成熟的项目要尽早实施,但抓紧抓早不等于盲目求快,更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数量一定要服从质量,确保首战告捷。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社会扶贫、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等等,都要力争取得明显进展,形成全面突破的态势。

  三要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脱贫攻坚,无论是修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还是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每一项都需要投入真金白银。要增加财政投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十三五’期间宁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要确保扶贫投入明显增加。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用于扶贫的资金等,增长幅度要体现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的要求。中央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省级财政、对口扶贫的东部地区也要按照这个原则,相应增加扶贫资金投入。”2016年各地各部门都落实了这项要求,今后五年要保持下去。要增加金融投入,《决定》对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过硬举措,像设立扶贫再贷款、政策性长期贷款、贷款财政贴息、扶贫融资担保、保费补助补贴等,过去一直想做但做不了,这次都有了明确安排。现在的关键是把这些举措,变成具体可操作的政策,让贫困群众真正受益。要动员社会各方面投入,《决定》对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参与扶贫也做出了部署,各方面的行动也很积极,如工商联组织了“万企帮万村”活动等,《决定》提出要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和公益基金等举措,是想为社会扶贫的制度化做一些探索。从国外经验看,产业投资基金、公益基金由企业或公益组织来运营,更讲效率,更可持续,可能做成百年老字号。如果把这方面工作做起来,社会上许多爱心人士就可以多渠道地参与扶贫,这对社会风气的改善和优秀传统的传承,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要管好用好资金。现在扶贫资源太分散、效率低,说是“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但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扶贫这个“席”就很难做好。扶贫资金整合喊了很多年,但“基层最知道自己哪儿疼,却没法开方抓药”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决定》明确要求:“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围绕本县突出问题,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已经做了研究,很快将出台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表态将积极支持整合,谁不整合重点审计谁,谁违规插手干预资金整合就处理谁,解决“整不动” “用不好”等问题。

  各地区要按照“省负总责”要求,既要指导贫困县用好资金,把脱贫规划制定好、完善好,把重点扶贫项目安排好,切实使整合后的资金能够集中用于解决突出问题;也要管好资金,完善监管制度和机制,推动监管力量下沉,杜绝跑冒滴漏、挤占挪用。首先要精准使用。精准扶贫,资源充足;大水漫灌,资源不足。如果把扶贫的钱用于发展地方经济,多少都不够,但真正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能解决大问题。其次要有效使用。创新采用委托帮扶、股份合作、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让最能使钱生钱的人去花钱,使最需要受益的人能受益。第三要廉洁使用。扶贫资金使用点多、面广、线长、环节多,特别是在乡村基层“犯之者众、查之者寡”,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把制度完善起来,坚决惩处涉及扶贫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这方面要发挥好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的作用,把管好用好扶贫资金作为他们最重要的任务,如果资金出现跑冒滴漏,要追究他们的责任。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是对他们在第一线发挥监督作用的支持。资金整合工作非常急迫,在脱贫攻坚第一年就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希望各地区各部门共同把这事做好。

  五要创新扶贫方式。脱贫攻坚涉及面宽,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基础迥然相异;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发展水平、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多种多样。这决定了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方法举措不能“千篇一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要形而上学都照一个模式去做,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随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前推进,新的难题和矛盾还会不断出现,其中很多是我们没有处理过,甚至是没有预料到的。《决定》是对扶贫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凝练概括,对各地扶贫工作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不可能只靠一个文件管全国、一个文件管五年、一个文件就能应对不断涌现的各类问题。

  精准扶贫“落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各地区各部门不能满足于当中央精神的 “二传手”,而要当落实中央精神的“主攻手”。领导干部要系统学习贯彻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扶贫开发新理念、新模式、新成果,以进一步深化认识、拓宽视野、理清思路、提出举措。要做到各项工作都心中有数,不打糊涂仗,就必须真真正正沉下去,扎扎实实搞调研。要当好解决问题的先生,先要当好弄清楚情况的学生。调研要真沉下心走进实际、贴近群众、研究问题,而不要变成形式。要带着问题去看,结合实际去想,看看本地区、本部门出台的政策,落实中到底有哪些中梗阻、哪些制度设计还不是很合理,影响了效果,做到直面真问题、啃下硬骨头、打通中梗阻。调研的过程,也是宣传政策、倾听建议的过程。我们不仅要花时间去调查、去摸清情况,更要花时间去消化调研情况,认真研究什么问题是关键问题,用什么方法能够更有效解决问题,使手中的扶贫资源配置得更有效。要把基层的实践和创造总结上来,把群众的想法和愿望集中上来,把各方面的好思路好建议归纳上来,使出台的政策措施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六要做好扶贫宣传。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打好舆论战、宣传战。宣传工作既要造声势,又要鼓干劲,还要推典型。要全面宣传我国扶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用信心凝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发挥好,营造良好氛围。要深入宣传中央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让下边吃透精神,确保扶贫政策落地生根。要生动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鲜活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促进扶贫工作不断深入。同时,要加强对外宣传,讲好扶贫减贫的中国故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增添正能量。

  七要调动群众脱贫积极性。开发式扶贫必须注重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当前,扶贫开发“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是存在的。总书记元旦后在重庆调研时专门强调,脱贫攻坚要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这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脱贫攻坚很多时候要面对“精神贫困”问题,特别是有些居住在偏远地区、长期与世隔绝、文化教育水平低的贫困群众,他们容易“安贫乐道”,很多年轻人宁愿窝在家里、也不愿出去闯荡,对贫困生活环境已经麻木了。扶贫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调动贫困人口自身的积极性,激发其内生动力,让他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够不“安贫乐道”,自己行动起来,改变贫困状况。

  解决“精神贫困”,既要重视“走出去”,比如组织村干部、年轻人到本地做得好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提供各种机会增加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要重视“引进来”,大力引入志愿者、企业等外部扶贫力量,带动促进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从深山区出来是不容易的,成本比较高,所以要想办法让他们开阔眼界,增强他们脱贫的意愿,提高他们的主动性。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领导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研讨班”的讲话,发表时有删节。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