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发展 ...
李强在湖北调研时强调:以只争朝夕奋 ...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

中西部农村基层治理调研分析

时间:2016-12-06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人民网-宁夏频道

2.jpg

  村民自治是村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据村规民约、传统习惯管理村中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农村实行三十多年来,村民自治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进一步巩固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激发农民的民主意识,提高农民的民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原因,当下农村基层治理当中矛盾冲突不断,村民自治应该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改革转型成为一个难题。

  南昌大学法学院团队由六位江西本地的本科大学生组成,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争取校内校外的平台支持,利用自身的语言、地理和乡土关系的优势,以江西省高安市为样本,对该市的农村基层治理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江西省高安市毗邻江西省的省会南昌市,以农业人口为主,生产方式上工农并重,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各村镇由于区域方位、建设方向、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差异,情况各有不同,可比性、研究价值较高。在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加速的过程中,诸多矛盾的刺激下农村愈趋不稳定,农村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与此同时高安市一些村庄积极探索新型治理模式,在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报道,具有较为突出的代表性。

  从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团队对高安市所有的21个乡镇、2个街道办进行了全覆盖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团队以行政村作为单位,依据乡镇、村庄的地理位置、主要经济模式、媒体报道率等因素,将高安市所有行政村分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村庄,主要经济模式上以传统农业为主,且地理位置相对居中,媒体报道率较低的村庄,此类村庄相对而言较为普通,能够反映农村基层治理现状的普遍性;第二类是典型村庄,媒体报道率较高的村庄,此类村庄的发展和政府以及村委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村民自治工作上可能已经摸索出了较为先进的经验;第三类是区位特殊村庄,此类村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分为两小类,一类是离城区较近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另一类是离城区较远,较为偏僻的高安市的边境村庄。调研团队在每个类别中选取一定数量的行政村作为研究的对象,共计选取了其中29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我国中西部农村村民自治的普遍特点,形成了20余万字的第一手有效调研成果材料。

  为保证调研成果材料的客观真实性,调研中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村镇干部、知识分子和普通村民三类群体进行访谈,较为完整的代表农村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村庄的真实情况。团队发现目前农村基层治理当中,村民自治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权责关系矛盾,导致在自治事务的管理过程中相互扯皮或者争权夺利,不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我们的调研访谈中约76.92%的行政村村民认为村长与村支书关系紧张。《村委会组织法》(下称《村组法》)第四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从条文中可以看出,村党组织在村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村委会行使职权。但是法律只规定了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和职责以及工作方式,但是具体的可操作性不强,党支部具体如何领导、怎么领导还有待完善,这使得在现实状态当中的村“两委”时常处于对峙的状态。

  2、乡镇政府行政权力下沉,完全把村委会当做完成各种行政任务的下属机构。调研中有84.21%的村民反映存在该类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和村民自治权,它们构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总格局。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权与村民自治权应当共同作用,促进农村发展,我国《村组法》第五条也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委会的工作予以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经常发生矛盾,此外乡镇政府把完成情况纳入对村干部的绩效考核中,导致村委会在有限的人力和精力情况下,村中的各种事务未能及时处理,村委会的自治职能逐渐被各种行政事务挤占。

  3、民主选举形式化,“走过场”的村委会选举使得农民对当选的村干部缺乏认同和支持,有限的监督渠道不仅难以约束村干部行为,也造成农民弃法律而信上访。调研中有84%的村民反映存在该类问题,在民主选举过程当中,选举工作机构的缺失,大部分村庄没有设立村民选举委员会,很多当地村民甚至连村民选举委员会是什么都不知道。候选人产生不合法,由镇政府指定,采用流动票箱选举过程其实就是走个形式,并且连选连任成员居多。选举程序违法,村委会选举多流于形式。核实、办理委托、唱票计票等程序都会逐一进行,但是这其中代写不规范,委托投票等环节掺杂水分,流动票箱中选票的真实性存疑等问题凸显。候选人贿选严重,在实践中,特别是近年来,有的人为了当选村干部采取送礼,摆酒席,用钱拉选票买选票等办法贿赂选民,群众虽有举报,但调查取证质证难度较大难以明确界定是否贿选,也就无法打击这种违法行为,调查处理起来常常比较棘手和无奈。

  4、村民自治典型村依靠政府财政进行建设,导致脱离财政支持后便难以维持的尴尬局面。调研中发现的五个典型村均出现此类问题,典型村数量少,地方政府投入建设成本高,加之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典型村往往不具有可复制性。基层自治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一种高成本的民主建设方式,并不具有可实施性。并且一些塑造好的典型村脱离了政府的支持便开始走向没落。政府要投入大量的成本进行农村建设,精力有限。此外,农民往往对于建设具有抵触心理,镇党委书记、甚至是市委书记动员才可能打消农民拆旧房建新房的后顾之忧,地方政府难以支付起大量的人力和金钱成本。另一方面,典型村的维持也需要资金支持,脱离政府的支持,就会走向没落。

  5、村委会经费缺乏法律保障,而大部分村集体收入无几,面对一大堆的村内事务,造成村干部和村民参与积极性和自治积极性“双低下”的结果。调研中有95%的村民反映存在此类问题,村民自治经费的短缺导致一些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村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村委会自己筹资治理农村又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近全数村干部抱怨工资待遇低,甚至少数表示不愿再担任村干部,直接影响村干部积极性,村干部作为基层民主治理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当村干部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也就是增加了治理难度。并且村干部工资低易导致村委会滋生腐败,损害普通村民利益。

  6、村内宗族大姓把持村委会,搞家族派系利益斗争,村委会成为部分村干部利益斗争的工具,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宗族势力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影响村委会候选人的产生,主要表现为选民的投票心理和倾向,宗族势力甚至在村内营造群体压力,影响民主选举过程。如此就影响了势力较弱、或是小姓家族竞选村干部的可能性和平等性,也很大程度削弱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热情,具有能力的人反而难以为自治贡献力量,使得自治质量不如人意;(二)对村干部治村行为的影响,由于宗族的影响力不同,村干部所享有的权力分量也有所不同,在村内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执行上,来自大族大姓的村干部往往在村委会占居主导地位,有着更大的发言权,敢作敢当不怕得罪人,来自小族小姓的村干部往往采取忍让、遵从的态度。

  为破除上述难题,更好的完善基层自治体系,调研团队主要以基层民主自治为主体,针对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实施现状,以提高民主自治效率为目的,着眼法律与现实,提出以下建议。

  1、缩小自治单元规模,发挥村小组“熟人社会”的特点,将自治权利下放村小组。当国家将村民委员会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在全国推行时,除广东、云南两省外,全国大部分村委会都是在原生产大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村小组具有一定的制度基础和人情地缘基础,现行《村组法》也肯定了村小组在自治中的地位。就针对调研地区研看,村民对村委会干部的选举大多漠不关心,反而对村小组干部选举表示乐于参与,村小组比行政村更大程度上决定了村内公共事务,村小组自治由于事务少、村民关系亲近而更为高效。但是如果以村小组为自治单元的话,将部分行政村的自治事务下放到村小组,面临的问题是村干部数量和财政支出的大量增加,庞大的治理成本和效果之间的效益关系需要考量。有学者提出“缘人情顺人性的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模式”,其目的旨在重新发掘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但是这种回归宗族和乡绅的路径需要慎重考量,这种路径有扭曲现代意义上村民自治精神的风险,值得商榷。

  2、紧跟“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自治工作,建设村民民主渠道和途径。在现实中,选民登记公示容易毁损、选举大会场地难以提供、候选人竞选发言环节缺位、唱票计票难以公开、委托投票难以进行,村民会议难以开展、村民无法了解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村委会工作报告无从审议等问题普遍存在。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使民主更容易得到理解和落实,缓和紧张的干群关系,促进对于村干部的监督,确保村干部的行为沿着“民意”的方向前进,对村干部的财产动态和个人生活作风进行监督,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切实健全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

  3、利用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同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到村民自治中,提高农村基层治理的效率。现实中,农村人口流出、老龄化日益严重,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有的干部不能正确领会党的农村政策,执行中随意性较大,有的不熟悉农村改革进程和政策;有的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缺少办法;有的思想作风不正,办事不公,简单粗暴,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村干部的素质需要适应新时期新政策的要求,培训就要与时俱进,以需求为导向。推行“菜单式”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生产建设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听取村干部的意见和需求,培养能够落实政策方针和管理本村事务的村干部,针对村干部的不同岗位职务要求,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突出抓好村主任、村支书培训。

  4、真正落实村民对村级财产的监督,保障村委会的工作经费,加大国家对农村的财政长期投入。无论是为了保障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还是为了村委会回归自治道路,从法律上具体明确村干部工资待遇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村委会的资金和村干部的待遇来源应当由村委会的本身性质、工作服务主体来确定。实际过程当中,村委会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职能已经行政化,沦为乡镇政府的在“下手”。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现在很多地方对于村干部的工资,采取的都是由乡镇政府考核决定的方式发放,近些年来一些所谓的“村民决定村干部工资”的提法也只是说由村民来对村干部进行考核,但资金来源的大部分仍然来自上级财政,而且普遍偏少。因此应当加大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促进农村更好的发展。

  5、加快地方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减轻行政工作对村委会的压力。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舆论关于村委会是否应当承担行政职能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基层干部认为,如果村委会是单纯的自治性组织,不协助基层政府开展工作的话,乡镇大量的行政任务就无法完成,政府在基层的行政管理就无法实现。而村委会“行政化”和“空壳化”,导致自治不足,而行政化过度,出现村干部只关注行政事务,而自治无人管事,无钱办事的局面。在当前村民自治意识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简政放权,推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应当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具体区分村委会自治事务和行政事务,减轻村委会的行政工作协助负担,为村民自治松绑。

  6、创新基层民主机制,因地制宜,实行如“两票制”、“两推一选”和“一肩挑”的形式,协调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巩固党在农村基层治理体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由于“两委”之间的矛盾,在实际过程当中,两委协政的情况少之又少,而通常是出现支书独政、主任揽权、两委搁政的局面。为了摆脱农村党支部在“两委”关系中的困境,可以通过“两票制”、“两推一选”、“一肩挑”等党支部换届选举的机制创新,把党支部建立在民意表达的基础之上,实现农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权力来源和制度规范的内在统一,解决两委矛盾,兼顾各方利益。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